晋书
《晋书》,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,唐房玄龄等人合著,作者共二十一人[1]。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,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(420年)刘裕废晋帝自立,以宋代晋。该书同时还以“载记”形式,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。原有叙例、目录各一卷,帝纪十卷,志二十卷,列传七十卷,载记三十卷,共一百三十二卷。后来叙例、目录失传,今存一百三十卷。
目录 |
《晋书》作者群
《晋书》作者共二十一人。
- 监修三人:房玄龄、褚遂良、许敬宗
- 天文、律历、五行等三志的作者:李淳风
- 拟订修史体例:敬播(注:没有流传下来。)
- 其他十六人:令狐德棻、来济、陆元仕、刘子翼、卢承基、李义府、薛元超、上官仪、崔行功、辛丘驭、刘胤之、杨仁卿、李延寿、张文恭、李安期和李怀俨。
- 另外唐太宗李世民也在宣帝(司马懿)、武帝(司马炎)二纪及陆机、王羲之两传写了四篇史论,所以有题“御撰”。
《晋书》编写过程
唐太宗重视修史,中国自唐代开始设馆修史,《晋书》是其中的第一部。“二十五史”有六部史书(《晋书》,《梁书》、《陈书》、《北齐书》、《周书》、《隋书》)是在唐太宗时期修成的。
在唐朝以前,即有十八家晋史传世,而实际上则多达二十余家,其中沈约、郑忠、庾铣三家晋书已亡佚外,其余都还存在。当时唐太宗认为这些晋史有种种缺陷,且“制作虽多,未能尽善”,便于贞观二十年(公元646年)下诏修《晋书》,唐太宗在《修晋书诏》有言:“大矣哉,盖史籍之为用也”。
《晋书》由房玄龄等人负责监修,组织一批史家和学者,以南朝齐人臧荣绪所写的《晋书》为蓝本,同时参考其他诸家晋史和有关著作,“采正典与杂说数十部”,兼引十六国所撰史籍,从贞观二十年(公元646年)开始撰写,至贞观二十二年(公元648年)写成。
唐太宗亲自为《晋书》的《宣帝纪》、《武帝纪》、《陆机传》、《王羲之传》分别写了史论。《晋书》问世后,“言晋史者,皆弃其旧本,兢从新撰”。
近代有中国人吴仕鉴著《晋书斠注》,采集众说以辨异、证同、纠谬、补遗,此书在1928年由吴兴嘉业堂刊行。
《晋书》的成就
记载完备
唐之前的各晋史,或仅记西晋一朝史事,或虽兼记两晋史事,但对十六国史事则无专门记述。可说都非完备的晋史。与唐之前的各晋史相比,《晋书》的内容较为详尽且广博,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、奏疏、书札及文章,虽冗长,但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。《舆服志》和《礼志》《乐志》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崇尚礼仪服饰的风气。赵翼说:“唐初修《晋书》,以臧荣绪本为主,而兼考诸家成之。今据《晋》、《宋》等《书》列传所载诸家之为《晋书》者,无虑数十种。”
补旧史之不足
《三国志》有纪、传而无志。而《晋书》中的志,多从三国时期写起。关于曹魏屯田、兴修水利发展农业、经营西北,及晋朝占田制多有着墨。《食货志》讲东汉、三国时代的经济发展,可补《后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之不足。但是晋书过分吹捧了司马懿,贬低诸葛亮。许多司马懿的战功,陈寿编纂的《三国志》并没有记载。
体例创新
《晋书》有“载记”三十卷,记载了古代中国少数民族匈奴、鲜卑、羯、氐、羌建立的十六国政权。这是《晋书》在纪传体史书体例上的一个特点。“载记”最早由《东观汉记》所创,但并非记载少数民族政权的史事。
晋书的不足
记述荒诞
《晋书》继承了前代晋史著作的缺点,记述了大量的神怪故事,《搜神记》、《幽明录》中一些荒诞之谈也加以收录[2]。
史料取舍不够严谨
据历史学者考察,在修撰《晋书》时期,所能见到晋代文献很多,除各专史外,还有大量的诏令、仪注、起居注以及文集。但《晋书》的编撰者主要只采用臧荣绪的晋书作为蓝本,并兼采笔记小说的记载,稍加增饰。对于其他各家的晋史和有关史料,虽曾参考,但却没有充分利用。因此唐代成书之后,即受到当代人的指实,认为它“好采诡谬碎事,以广异闻;又所评论,竞为绮艳,不求笃实”[3][4]。刘知几在《史通》里也批评它不重视史料的甄别去取,只追求文字的华丽。例如有关杜弢的下场,《晋书·杜弢传》写杜弢“不知所终”,《晋书·愍帝纪》却写杜弢“死在道上”。清人张熷在《读史举正》举出《晋书》谬误达450多条。钱大昕批评《晋书》“涉笔便误”。
《晋书》目录
帝纪
- 帝纪第一 宣帝
- 帝纪第二 景帝 文帝
- 帝纪第三 武帝
- 帝纪第四 惠帝
- 帝纪第五 怀帝 愍帝
- 帝纪第六 元帝 明帝
- 帝纪第七 成帝 康帝
- 帝纪第八 穆帝 哀帝 海西公
- 帝纪第九 简文帝 孝武帝
- 帝纪第十 安帝 恭帝
志
- 志第一 天文上(天体 仪象 天文经星等)
- 志第二 天文中(七曜 杂星气 史传事验)
- 志第三 天文下(月五星犯列舍 经星变附见)
- 志第四 地理上
- 志第五 地理下(青州徐州荆州扬州交州广州)
- 志第六 律历上
- 志第七 律历中
- 志第八 律历下
- 志第九 礼上
- 志第十 礼中
- 志第十一 礼下
- 志第十二 乐上
- 志第十三 乐下
- 志第十四 职官
- 志第十五 舆服
- 志第十六 食货
- 志第十七 五行上
- 志第十八 五行中
- 志第十九 五行下
- 志第二十 刑法
列传
- 列传第一 后妃上
- 列传第二 后妃下
- 列传第三 王祥 郑冲 何曾 石苞
- 列传第四 羊祜 杜预
- 列传第五 陈骞 裴秀
- 列传第六 卫瓘 张华
- 列传第七 宗室 司马孚
- 列传第八 宣五王 平原王干 琅邪王伷 清惠亭侯京 扶风王骏 梁王肜 文六王
- 列传第九 王沈 荀顗 荀勖 冯紞
- 列传第十 贾充 郭彰 杨骏
- 列传第十一 魏舒 李憙 刘寔 高光
- 列传第十二 王浑(子济)王濬 唐彬
- 列传第十三 山涛 王戎 郭舒 乐广
- 列传第十四 郑袤 李胤 卢钦 华表 石鉴 温羡
- 列传第十五 刘毅 程卫 和峤 武陔 任恺 崔洪 郭奕 侯史光 何攀
- 列传第十六 刘颂 李重
- 列传第十七 傅玄(子咸 咸子敷、咸从父弟祗)
- 列传第十八 向雄 段灼 阎缵
- 列传第十九 阮籍 嵇康 向秀 刘伶 谢鲲 胡毋辅之 毕卓 王尼 羊曼 光逸
- 列传第二十 曹志 庾峻 郭象 庾纯 秦秀
- 列传第二十一 皇甫谧 挚虞 束皙 王接
- 列传第二十二 郤诜 阮种 华谭 袁甫
- 列传第二十三 愍怀太子
- 列传第二十四 陆机
- 列传第二十五 夏侯湛 潘岳 张载
- 列传第二十六 江统 孙楚
- 列传第二十七 罗宪 滕修 马隆 胡奋 陶璜 吾彦 张光 赵诱
- 列传第二十八 周处 周访
- 列传第二十九 汝南文成王亮 楚隐王玮 赵王伦 齐王冏 长沙王乂 成都王颖 河间王颙 东海孝献王越
- 列传第三十 解系 孙旗 孟观 牵秀 缪播 皇甫重 张辅 李含 张方 阎鼎 索靖 贾疋
- 列传第三十一 周浚 成公简 苟晞 华轶 刘乔
- 列传第三十二 刘琨 祖逖
- 列传第三十三 邵续 李矩 段匹磾 魏浚
- 列传第三十四 武十三王 元四王 简文三子
- 列传第三十五 王导等
- 列传第三十六 刘弘 陶侃
- 列传第三十七 温峤 郗鉴
- 列传第三十八 顾荣 纪瞻 贺循 杨方 薛兼
- 列传第三十九 刘隗 刁协 戴若思
- 列传第四十 应詹 甘卓 邓骞 卞壸
- 列传第四十一 孙惠 熊远 王鉴 陈頵 高嵩
- 列传第四十二 郭璞 葛洪
- 列传第四十三 庾亮等
- 列传第四十四 桓彝等
- 列传第四十五 王湛 荀嵩 范汪 刘惔
- 列传第四十六 王舒 王廙 虞潭 顾众 张闿
- 列传第四十七 陆晔 何充 褚翜 蔡谟 诸葛恢 殷浩
- 列传第四十八 孔愉 丁潭 张茂 陶回
- 列传第四十九 谢尚 谢安等
- 列传第五十 王羲之 王献之 许迈
- 列传第五十一 王逊 蔡豹 羊鉴 刘胤 桓宣 朱伺 毛宝 刘遐 邓岳
- 列传第五十二 陈寿 王长文 虞溥 司马彪 王隐 虞预 孙盛 干宝 邓粲 谢沉 习凿齿 徐广
- 列传第五十三 顾和 袁瑰 江逌 车胤 殷顗 王雅
- 列传第五十四 王恭 庾楷 刘牢之 殷仲堪 杨佺期
- 列传第五十五 刘毅 诸葛长民 何无忌 檀凭之 魏咏之
- 列传第五十六 张轨等(记载前凉历史)
- 列传第五十七 凉武昭王(子士业)(记载西凉历史)
- 列传第五十八 孝友
- 列传第五十九 忠义
- 列传第六十 良吏
- 列传第六十一 儒林
- 列传第六十二 文苑
- 列传第六十三 外戚
- 列传第六十四 隐逸
- 列传第六十五 艺术
- 列传第六十六 列女
- 列传第六十七 四夷
- 列传第六十八 王敦 桓温
- 列传第六十九 桓玄 卞范之 段仲文
- 列传第七十 王弥 张昌 陈敏 王如 杜曾等
载记
- 载记第一 刘元海(子和 刘宣)
- 载记第二 刘聪
- 载记第三 刘曜(以上三卷记载汉赵历史)
- 载记第四 石勒上
- 载记第五 石勒下
- 载记第六 石季龙上
- 载记第七 石季龙下(以上四卷记载后赵历史)
- 载记第八 慕容廆
- 载记第九 慕容皝
- 载记第十 慕容俊
- 载记第十一 慕容暐 慕容恪 阳骛 皇甫真(以上四卷记载前燕历史)
- 载记第十二 苻洪 苻健 苻生 苻雄 王堕
- 载记第十三 苻坚上
- 载记第十四 苻坚下(王猛 苻融 苻朗)
- 载记第十五 苻丕 苻登(以上四卷记载前秦历史)
- 载记第十六 姚弋仲 姚襄 姚苌
- 载记第十七 姚兴上
- 载记第十八 姚兴下
- 载记第十九 姚泓(以上四卷记载后秦历史)
- 载记第二十 李特 李流
- 载记第二十一 李雄 李班 李期 李寿 李势(以上两卷记载成汉历史)
- 载记第二十二 吕光 吕纂 吕隆(记载后凉历史)
- 载记第二十三 慕容垂
- 载记第二十四 慕容宝 盛 熙 云(以上两卷记载后燕历史并附载西燕)
- 载记第二十五 乞伏国仁 干归 炽磐 冯跋(记载西秦历史并附录北燕)
- 载记第二十六 秃发乌孤 利鹿孤 傉檀(记载南凉历史)
- 载记第二十七 慕容德
- 载记第二十八 慕容超(以上两卷记载南燕历史)
- 载记第二十九 沮渠蒙逊(记载北凉历史)
- 载记第三十 赫连勃勃(记载胡夏历史)
其他版本的晋书
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是唐朝时期编写,晚于南北朝时期的《南齐书》、《宋书》等,但唐朝之前已经存在几部不同版本的晋书了。参见十八家晋史。
注释
- ^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“正史类”称:“《晋书》一百三十卷,房玄龄、褚遂良、许敬宗、来济、陆元仕、刘子翼、令狐德棻、李义府、薛元超、上官仪、崔行功、李淳风、辛丘驭、刘引之、阳仁卿、李延寿、张文恭、敬播、李安期、李怀俨、赵弘智等修,而名为御撰。”
- ^刘知几在《史通·采撰篇》中指出:“晋世杂书,谅非一族,若《语林》、《世说》、《幽明录》、《搜神记》之徒,其所载或诙谐小辩,或神鬼怪物。其事非圣,扬雄所不观;其言乱神,宣尼所不语。皇朝新撰晋史,多采以为书。夫以干、邓之所粪除,王、虞之所糠秕,持为逸史,用补前传,此何异魏朝之撰《皇览》,梁世之修《遍略》,务多为美,聚博为功,虽取说于小人,终见嗤于君子矣。”
- ^《旧唐书·房玄龄传》说唐修《晋书》,“史官多是文咏之士,好采诡谬碎事,以广异闻;又所评论,竞为绮艳,不求笃实,由是颇为学者所讥。”
- ^王应麟《困学纪闻》卷十三亦云:“刘知几《史通》:‘《晋史》所采多小书,若《语林》、《世说》、《搜神记》、《幽明录》是也。曹(嘉之)、干(宝)两《纪》,孙(盛)、檀(道鸾)二《阳秋》,皆不之取。其中所载美事,遗略甚多。'又云:‘唐修《晋书》,作者皆词人,远弃史、班,近亲徐、庾。'晁子止亦谓:《晋史》丛冗最甚。”
参见
- 十八家晋史
- 晋书人物列表